欢迎您来到广东省老干部大学(广东省省属离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
你现在的位置:教学园地>>教育研究>>学习文化研究

学习文化研究

黄隆梁《中华传统诗词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诸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布时间:2019/03/09点击率:

黄隆梁

内容提要:文章提出:(1)传统诗词历史悠久,流传广远,始终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2)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是照亮人们超越现实局限理想之灯;(3)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精神的标志;(4)中华诗词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生命力极强。

关键词:爱国主义;兴、比、赋;兴、观、群、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动`荡之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日新月异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审时度势,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年七月二十三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又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些都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进军号,是为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铺设金光大道。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它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提供巨大精神力量,也将为人类文明作出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据《辞海》诠释:文化,广义的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也指一般的知识。我这篇小文章,只是谈谈中华传统诗词在诸如文学、音乐、书画、戏剧、电影、歌舞、杂技、摄影、雕塑、剪纸、武术----等具体文化中的地位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多样性的文化,为人们精神生活的精彩纷呈提供了土壤,给社会发展进步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深刻的植根于人民的文化占主导地位,来引领诸文化的前进,就会造成人心涣散,方向迷失,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人们就会无所适从。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要用那种文化在各种文化中占主导地位、起导向作用?我认为唯有中华传统诗词。理由有四:

一、传统诗词历史悠久,流传广远。在没有产生文字以前,我们的先民,击壤而歌,应是诗词的滥觞,如以文字记载为据,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孔子把它辑成《诗经》,正式把它当作治国育人的六经之首,也有二千五百多年了。到了北宋,“凡是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流传之广,可见一斑。这是其它文化无法比肩的。

二、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是照亮人们超越现实局限理想之灯。凡是抒情言志、歌颂盛世、赞美江山、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悲欢离合、送往迎来、谈情说爱,均可入诗`,其内容广泛,异彩纷呈。这是其它任何文化无法超越的。内容虽广,但它始终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辑《诗经》三百余篇诗中,就有一百多篇是围绕国家民族安危、抗拒外侮而发出的心声。屈原的《离骚》就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炽热的爱国情怀。陆游的《示儿》,则表现他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的决心;岳飞的《满江红》,充分表现他对寇敌无比痛恨,报仇雪恨的迫切心情和还我河山不可动摇的意志。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身困敌囚,敌人不断利诱劝降的情况下,表现了“头可杀,志不可夺”的磅礴正气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还有革命烈士夏明翰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些为国为民、充满浩然正气的诗句,不知激励过多少英雄豪杰关怀祖国的完整和振兴。使他们在祖国危难关头赴汤蹈火,在敌人的屠刀下,临危不惧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大无畏精神,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危而复安长盛不衰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三、中华诗词具有独特的美与精。中华诗词是由中国特有的独体、单音节、方块汉字组成的,每个字又分四声以别平仄,用这种字组成的格律诗词,具有声韵美,整齐美,对称美,参差美,再加上立意、形象、比兴构成的气象美、意境美、含蓄美。美上加美,美不胜收。中华诗词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涵盖宽广的内容,我国古人对这种精当文字是这样评价的:“言者声之精也;文者言之精也;诗者文之精也。”这是中国传统诗词独具的特色美与精,是其它任何国家的文化,无法比拟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诗词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精神标志,中国要保持自已的文化个性,民族血型和气节,就离不开中华传统诗词。

四、传统诗词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生命力极强。从历次风雨中,足可证明。“五四”提倡“德先生”、“赛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为了提倡白话诗,全盘否定古体诗词。意欲将其斩尽杀绝。但野火烧不尽,不待春风吹又生。这不仅从闻一多先生的“六载观摩傍九夷,吟成鴃舌总猜疑。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写旧诗。”和鲁迅、郁达夫、郭沫若、俞平伯、朱自清、周作人、老舍、田汉、聂绀弩这些人,都是“五四”时期的“先锋队”,可是就是这些不遗余力地提倡新文学反对传统诗词的作家,却在“五四”后期,创作了大量古体诗词。毛泽东为了解放人的思想曾说过:“旧体诗词格律过严,束缚人的思想,不宜提倡。”由于诗的生命力很强,即使一贯听党的话、以毛主席的话为行动指南的广大老干部,离休以后,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华诗词;现在诗词进校园,又获得广大青少年的热爱。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涌现出大批诗词爱好者,人员之众,出版诗词刊物之多,超过历代。可见中华传统诗词对中国人民影响之深、流传之广,吸引力之强。

根据以上四点,确立传统诗词在中国当代诸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是当之无愧的。

有人说学习诗词的人再多,也多不过读报、听广播、看电视的人多。中华诗词能起主导作用吗?君不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管中国任何文化都要贯彻一条爱主`义的主线,而这条主线的创始者和一贯高举者,就是中华诗词。中华诗词不作主导。谁能作主导?何况报纸、广播、电视都是文化的载体,并非某项具体的文化。

关于传统诗词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中的作用: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着眼点应当是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满足人的文化需求,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引导人们进入和谐、朴素、自然的生活世界。诗词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人的心灵,拓宽人的视野,在铸造人的灵魂、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的独特优势又是从诗的兴、观、群、怨的独特的社会功能体现出来的。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跟他的学生们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毛泽东同志与梅白同志谈诗时,曾多次指出:“诗词要发展,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由此可见,不论是中国儒学的祖师爷,还是中国革命的领袖,对诗词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的认识都是一致的。

中国传统诗词中的兴、观、群、怨,究竟讲的是什么?现根据中华历代哲学家、经学家、教育家的注释,可以领略其梗概:

“兴”: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注释为“感发意志”,西汉经学家、孔子后裔孔安国注释为“引譬连类”。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兴”是通过外界景物感发意志,再用形象思维进行艺术创造,亦即“触景生情”,以“生情”的作品对社会人群起到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与其它力量相比,它的影响力更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广泛性。如明*于谦的《石灰吟》:“要留青白在人间”,不知道启发多少仁人志士,廉洁自律,克已奉公,留取了“青白在人间”的。夏明翰的《就义诗》,在无形中不知激励过多少英雄赴汤蹈火,为争取革命的彻底胜利不惜牺牲。这种高尚的艺术吸引力,可以深入骨髓,改造灵魂。是那些空头的政治说教无与伦比的。

“观”:东汉经学家郑玄的注释是“观风俗之兴衰”,朱熹的注释是“考察得失”。就是说诗词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通过古人的诗词可以鉴古,掌握今人的诗词,可以知今。如读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察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前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是韩愈晚年因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怒主人之意,而被贬为潮州困境时的诗句,读了这些诗句,就能了解在封建专制至高无上皇帝淫威统治下,那怕你说的事于国于民再有益,但拂了君意,就遭到贬谪。在庆祝香港回归时,湖北诗友贺苏先生的《香港回归口号》:“七月珠还日,百年耻雪时。老夫今有幸,不写示儿诗。”写出了中国人,对当今中国强盛的骄傲,对比当年陆游的遗恨,又是何等的幸福感,全在不言中。

“群”:孔安国的注释是“群相切磋”,朱熹的注释是“和而不流”。就是说,诗可以通过作者群体的集体活动,以及作者和社会群体的互动,起到作者相互间交流切磋共同提高以及优秀作品对社会人群的感化教育团结凝聚作用。以文会友,以诗传情,以诗怀人,相互赠答,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它是人们团结、社会和谐的胶合剂。当今中国已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文化最低的也有高中文化,现在又提倡诗词进校园,这为普及诗教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终身教育的老年教育中,诗词对陶冶老人的性情,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提到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是不可姑量的。发挥这支队伍的团结凝聚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即通过对不良社会现象、为政不仁的批评讽刺或鞭挞,起到扬清激浊、褒善贬恶,移风易俗,匡扶失政的作用。在古诗词中,怨诗很多。如金昌绪的《春怨》写一个少妇因战乱多,丈夫远征,独守空房的怨,但它却又非常含蓄,不把怨直接指向当政者,而发泄在黄莺身上。刘禹锡的《阿娇怨》是写皇权独尊,连皇后阿娇都可失宠的怨。诗在此而意在彼,用“引喻连类”的观点来分析,还可引伸对类似诸怨的倾诉。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反映了唐明皇后期因爱美人,不爱江山,造成国破城荒,民不聊生的怨等等。文革期间,四人帮为害,造成十年动乱,群众已由怨而怒了,天安门诗钞,就是群众的怒潮,党和国家的领导,根据民意,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纵观当代诗词,歌颂盛世的多,但讽剌的也不少,这也符合我国当今的实情。

兴、观、群、怨就是民情,就是民声,这就是说诗词就是民舌。为了掌握兴、观、群、怨的实际情况,我国古代还设有专门采风的机构。通过采集诗词以观教化,察得失。现在我们通讯方便,印刷发达,各种诗集雨后春笋,只要稍加重视,就可得到讯息。当然现在网上察民情也很方便,但诗言志,更加情真意切,反映出来的问题应该更深沉稳重。

我们当代宏扬传统诗词,充分发挥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使上下互动它能促进发扬民主,加强人民团结,监督廉政建设,促进社会和谐,都将发挥作用。

诗词的作用如此重要,诗词的历史功勋,牢不可殁。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代诗词的元气尚未完全恢复,诗词的组织领导还要加强,诗词队伍青黄不接,诗词质量尚待提高,创新意识急需宏扬。存在这些问题,急待解决。

胡锦涛同志在“7·23”重要讲中指出:“我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中华传统诗词是在改革开放中复兴繁荣的,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稳居主导地位,也必须依靠改革开放: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扩大诗词队伍,努力提高诗词质量,争取与有关方面的协力合作。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创作中去,不断提高诗词质量,华夏图复兴,时代要好诗。发挥中华诗词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主导地位和兴、观、群、怨的作用,才能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沿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有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广东省老干大学诗词赏析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