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广东省老干部大学(广东省省属离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
你现在的位置:教学园地>>教育研究>>学习文化研究

学习文化研究

杨模《用“和谐文化”铺平老年朋友文化养老之路》
发布时间:2019/03/09点击率:

杨 模

 

    内容提要:文章依据胡锦涛同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关论述,提出了“构建老年大学和谐文化是老年大学科学发展的关键”的中心论点,并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用和谐环境文化实施“服务育人”,实现老年大学“人与环境”的和谐;用和谐精神文化实施“教学育人”,实现老年大学“人与社会”的和谐;用和谐制度文化实施“管理育人”,实现老年大学“人与人”的和谐,等等老年大学和谐文化“育人”的运作特点。

    关键词:老年大学、和谐文化、服务育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

 

胡锦涛同志7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就深切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个重大战略决策面前,作为文化教育部门的老年大学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呢?本文认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伟大战略构想,并明确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就明确指出了老年大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应该努力的方向,因为老年大学是应运“和谐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又是借助“和谐文化”的发展而壮大的,同时老年人到老年大学就是追求身心的和谐,享受人际的和谐,期盼老年生活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人和谐。所以老年大学不仅对和谐文化建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充分运用和谐文化来铺通老年朋友文化养老之路,也将成为老年大学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关键。

老年大学和谐文化建设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老年大学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建设。鉴于老年大学的“教育”性质,老年大学和谐文化与其他领域的和谐文化的不同作用点是它具有“育人”的特点。老年大学的和谐文化可以分为和谐环境文化、和谐精神文化和和谐制度文化三种形态。和谐环境文化侧重于“服务育人”,和谐精神文化侧重于“教学育人”,和谐制度文化侧重于“管理育人”。以下本文就分别从老年大学和谐文化的三种形态和三个侧重点来阐述老年大学和谐文化“育人”的运作特点。

    用和谐环境文化实施“服务育人” 实现老年大学“人与环境”的和谐

老年大学和谐环境文化是通过老年大学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和谐文化,是老年大学和谐文化中的显文化,是老年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它的建设目标是实现老年大学“人与环境”的和谐。老年大学和谐环境文化有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类。硬件环境是指校园建筑、园林美化、文化设备等校园的物质基础。软件环境是指校内营造的学习氛围、育人氛围和舆论氛围。也可以说,软件环境是校风、学风,师生的文化修养、思想品德和习惯行为,学校办学理念和追求价值的外显表现。所以我们不能把和谐环境文化简单理解为仅仅是物化的环境,虽然学校环境文化产生于物质活动,表现在物质层面,有的却反映了精神层面的文化。可见老年大学和谐环境文化建设不是仅仅靠“钱”就可以成就的,它必须遵循“天人合一”自然观的要求,在物质活动中实现人与物的和谐相生,相互点缀,反映“和谐内核”,实践“服务育人”,文化才会自然流溢。老年大学和谐环境文化建设的运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硬件环境要“人性化”。老年大学和谐环境文化建设首先要人化自然环境。在老年大学物质环境建设中,要从人的需要出发,使校园的一切设置,都服从于人的需要,都能体现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和谐统一。以广东省老干部大学新教学大楼为例:大楼的所有设备都为适应老年人特点而设置,如电梯内的楼层标识搞明显一点,教室的教学电脑设多一点,大厅的电视屏幕大一点,楼层使用分布图和导引说明布置广一点,就连下课的音乐设置也是一再研究,声音太响怕吓着上课的老人,声音太小又怕听不见。在教室讲台边、运动场四周、楼梯阶梯、厕所边沿……,有几百条很显眼的黄色警示线。它们的产生就是老年大学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老人们在台阶处、光线暗处……容易摔跤,于是发现一处就添上了一条这样的警示线,提醒老人要注意行走、小心摔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老干部大学在十几个工作人员一个办公室,房间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还挤出一间“教师课间休息室”,课间休息时免费为教师提供书籍、杂誌、茶水、咖啡、点心、水果,让老师们在课前、课后累了能坐一坐,饿了能吃点点心,渴了能喝上一杯咖啡、热茶。这间休息室远远不止发挥了“休息”的功能,老师们说,坐在这我们有了归属感、有用感,同时也感受了自己在这里的责任。可见老年大学不仅需要“大楼”,而且需要“大爱”,只有把“大爱”融入“大楼”,每一个物体、每一件事情都能“说话”,都隐性地、暗示地、潜移默化地产生了“使教师个体行为社会化”的教育作用,它引起了老师的自我思考、自我启迪,并激励他们“无需扬鞭自奋蹄”。

二是软件环境要“人文化”。软件环境就是校内的氛围。老年人把有限的时间投放到老年大学,学一些知识固然是重要的,可能更重要的是来感受一种氛围、体验一种精神、接受一种力量,所以可以说他们更喜欢老年大学的人文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软件环境有时比硬件环境更重要。校内的氛围主要是通过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建设,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来赋予老年大学环境一定的文化内涵而实现的。每当我们走进一所老年大学最能吸引我们眼球,引起我们心灵震撼的,总是老年大学那独特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景观。如某老年大学门口刻有“走进这里你就年轻”的大石碑,广东省老干部大学那句很贴近老年人生活,又很有人情味的“塑造健康快乐老人”的办学理念……。它能让人有所触、有所思,不是因为它词藻的华丽,而是因为它反映了老年朋友的需求,传递了让人奋发向上的信息,它给人以有意义的文化熏陶和启发,在“人创造环境”中实现了“环境教育人”的目的。可见,良好的物质环境并不等于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只有赋予学校环境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经过“文化化人”的过程,这些反映学校价值观的有自己特色的“文化”逐渐在校内校外传颂、扎根,逐渐为人们接受和铭记,成为老年大学的文化标志,和谐环境文化才能以其特有的强大的力量,无形地推动整个老年大学的和谐运作。

 

用和谐精神文化实施“教学育人” 实现老年大学“人与社会”的和谐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种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科学获知的一部分。”老年大学从本质上讲是老年人的精神家园。所以老年大学和谐文化作为一种信仰和理想,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引领老人的价值趋向,塑造老人在人生最后阶段,适合他们生理、心理和社会职责特点的理想人格,支撑起老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和谐精神文化是老年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它的建设目标是实现老年大学“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说的那样“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必须避免价值导向的模糊和防止价值导向的偏移。必须对本校的和谐文化建设进行分析定位,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导向目标,用文化的力量形成学校成员统一的和谐价值观念,并以此引导学校成员自觉采用符合老年大学和谐文化的方式来待人、处事、育人、交友……老年大学和谐精神文化的内在引导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和谐精神文化,确立豁达大度、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老年人晚年的理想人格,首先来自一种豁达大度、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人是有梦想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给老人生命注入一些激情,创造一些体验,赋予一些憧憬。老人有了新的生活目标,就产生了有用感;老人在学习中看到自己持续的进步,就产生了潜能感;老人把老年大学当作自己梦想实现的支持时,就产生了归属感。总之老年大学要让老人们在学习中不仅养智、养生,而且在学习中体验自我,感悟人生价值。在老年大学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人按捺不住收获知识的喜悦,拿出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参加各种赛事,参与各种书画展。有一位学员说,他常常把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厅里,走过来看一眼,走过去看一眼,有时半夜上厕所时也忍不住要到客厅里欣赏一番……。这些说明老人们在课堂教学的精神文化教育中,正不知不觉地实现自我的提升,找到了晚年生活的价值,获得了生命的尊严和素质提升。

二是通过和谐精神文化,把握宽容待人、协调并进的处事方法。和谐反映一种处事法则。在当前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的社会建设背景下,人际关系复杂,价值观念多元,老人在社会、家庭、就是在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的老年大学,遇到不顺心的时候,也容易心浮气躁、处事冲动、固执己见。所以,老人大学在和谐精神文化建设中,要通过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活动等渠道,提高老人的境界、品味,调节老人的情感、心态,让老人在和谐文化不露痕迹的熏陶下,逐渐把握一种宽容待人、协调并进的处事方法,学会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和谐文化能提高老人的社会化程度,帮助老人在社会和谐、不和谐的矛盾运动中,平等待人、冷静处事,宽厚包容,和谐共存,用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形成老年生活和社会的和谐共进。

三是通过和谐精神文化,树立辩证、客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谐的行为、和谐的处事方式都源于辩证、客观、科学的思维方式。老年人到老年大学一方面学习一些知识,另一方面在汲取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种辩证、客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在教学组织中倡导合作学习、开阔视野、辩证思维等,在各种学科内容中体现的整体和谐、系统分析、辩证统一等,不都是在传导一种客观的、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文化就是这样化入人心、日渐渗透、逐渐成为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这就是为什么到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干部很少存在退位后的失落感、寂寞感、不适应感。有的原来文化不高的退休的大妈大叔到老年大学学习后,他们的生活中不再有街头巷尾的是是非非,也不再有鸡毛蒜皮的埋三怨四,他们开始变得心胸宽广、视野开阔、乐观开朗、举止得体。就是因为老年大学和谐精神文化帮助他们辩证、客观、科学地看待社会、看待别人、看待自己,使他们找到了与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方法,成为了一个与社会和谐互动的老人。

 

    用和谐制度文化实施“管理育人” 实现老年大学“人与人”的和谐

讲和谐,并不否认有矛盾。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追求和谐老年大学,就是通过和谐制度文化,去解决人际矛盾,从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实现老年大学“人与人”的和谐。所以以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生活娱乐方式和约定俗成的系统为内容的和谐制度文化,是中性的学校和谐文化,是提升整个学校和谐文化的保障。这里需要提出的是有制度并不必然生成制度文化,因为制度文化一定生存于优质的制度之中。怎样的制度是优质的老年大学制度呢?本文认为根据老年大学的特殊性,优质的老年大学制度必须是和谐的、人本的、民主的。

和谐,是老年大学和谐制度文化建设目标上最显著的特点。办老年大学既追求一种和谐的过程,又是以实现和谐为目标的。追求和谐的过程,就是让所有的老年大学的老年人都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追求和谐的目标,就是通过实现和谐老年大学来实现老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最终达到社会和谐。其实无论是过程还是目标都要通过老年大学和谐的人际关系来实现。老年大学的人际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制度化的人际关系,一种是不同人群自发形成的人际关系。老年大学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员之间由于没有组织的隶属关系,呈现出一种不受约束的松散关系。所以有人说老年大学是感情为主导的管理。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感情靠什么维系呢?必须有一个“调节器”,这就是制度。唯有依靠合理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组织机构,使大学各子系统和各要素间能协调运作,各环节按一定的秩序进行,师生员工都按一定的规则参与校内活动,才能消融矛盾,防止内耗,各种矛盾的处理才能呈现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和谐特征。如果说规模小的老年大学还勉强可以通过“哥俩好”“姊妹情”“发烧友”等非制度化人际关系来达到和谐,那么规模大的老年大学则必须通过制度文化,形成主导的制度化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人本,是老年大学和谐制度文化建设内容上最显著的特征。老年大学和谐制度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建设的层面,应该更多的是给学校制度注入文化内涵的先进性,这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时所说的要建设“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人本”的老年大学和谐制度文化在操作上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必须突破传统的管理理念,不能关起门来设计管理的条条框框,而要把功夫下在平时的实践总结。唯有把扎根于学员、教师、管理人员群体中的,并随他们实践经验而演化来的条条框框变为学校正式组织的制度,才能为学员和教职员工所能接受,才能有震慑力和执行力。二是我们不仅要制定好正式组织的制度,还要大力弘扬和倡导学员认可的,有利于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有关习惯、道德标准、风俗等不成文的非正式制度。一般来讲正式组织制度比非正式组织制度更具强制性,但有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非正式组织制度对规范人们的行为还更具有影响力。如老年大学采取按年龄高低来电脑排座位的制度,虽然这个制度含有“敬老尊贤”的积极意义,但单纯依靠它还不能完全解决排座位上的各种需要和矛盾。所以在执行该制度时,要同时宣传和倡导“团结互助、和谐共进”的道德风尚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这样的不成文的规则下,许多年纪大但眼力好的老同志自觉把前面的位子让给那些年纪轻但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学员,使座位安排上的人际矛盾迎刃而解。可见不成文的规则一旦为学校成员所接受的,自然融合于内心,形成共同价值观念,成为学校成员的习惯行为,它就以一种“大众文化”的力量,引导人际关系向积极方向转化。

民主,是老年大学和谐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在老年大学没有民主管理基础的学校制度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合理的民主又需要制度为其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这就像拥挤的交通要道一样,唯有人和车都遵循红绿灯,交通才能畅通。老年大学和谐制度文化在制度的方式和制度的价值判断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1)重于“引导”,轻于“束缚”。老年大学是新生事物,无论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都是创造性工作,不能象企业管理那样“定型化”,所以老年大学制度不是用来“束缚”人们的行为,而是用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不是限制个性的发展,而是保护创新的发挥。由此可见,老年大学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宜粗不宜细、宜柔不宜钢。例如学员考勤制度,要统计、要公布,但不一定要严格考核;期末考试制度,对教学效果要检查、要反馈,但形式可以多样,评分可以适度宽松。因为这些制度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它的本意只是让师生员工通过这种反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使“学”“教”“管”都在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进行。(2)重于“激励”,轻于“控制”。因为教师、学员和学校都是松散型的关系,本身没有正式组织的约束力,用强硬的制度来控制教学和学习行为是难以完全奏效的。所以老年大学制度文化的着力点不是在显形的“控制”上,而是要体现在隐形的“激励”上。例如要改变只教学不研究的状况,可以通过设立大量教师备用库等制度来打破“讲台的垄断”,形成一种无形的教师之间竞争,来激励教师产生参与教研活动的动力;可以通过观摩课制度、学员考勤制度等办法,来激励教师的“个体教学行为”自觉地向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靠拢等等。(3)重于“参与性改变”,轻于“强制性改变”。如果说和谐制度文化有纠偏行为的功能。那么老年大学的和谐制度文化的纠偏过程,也只能是通过民主形式,“参与性改变”,而不能“强制性改变”。例如如何通过对教师教学的质量评估来纠正不符合办学理念的教学行为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教师自评为主,教师学员学校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让老师通过自我评估、自我反思,在参与中自主纠偏等等。总之老师和学员在这种开放型的制度建设面前应有压力、有动力、但又不感到压抑,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把制度文化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在一种自然的、理想化的氛围中,使学校的管理步入规范化的轨道。

任何一种文化的孕育、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老年大学和谐文化的形成发展也是这样。所以,老年大学在近三十年的实践中,经过老年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的实践积累、观念撞击、文化沉淀,从靠权力管理,到靠制度管理,现在开始进入靠文化管理的新阶段。所以当前在中国老年大学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我们要不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和谐文化引领老年大学科学地、持续地发展。

 

(作者系广东省老干部大学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1、胡锦涛7.23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于晓阳、周芳《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新趋势》

3、韩明涛《大学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