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广东省老干部大学(广东省省属离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
你现在的位置:教学园地>>教育研究>>教育理论研究

教育理论研究

杨模《对老年教育本质目的思维视角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9/03/09点击率:

杨模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对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的研究应有正确的思维视角。文章提出认识老年教育本质目的的正确思维视角是: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的特殊矛盾构成的,所以必须准确把握老年教育的特殊性才能从根本上认识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概念先入为主的判断方法会影响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所以必须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行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的概念判断;老年教育是在复杂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所以必须抓住老年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才能以发展的视角来认识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地域文化是老年教育的宝贵资源,所以突出老年教育的地域特色是老年教育本质目的的要求。

关键词:老年教育  本质目的  思维视角  

 

当前在老年教育的研究领域,对老年教育本质目的如火如荼的讨论正活跃和开拓着老年教育工作者的思维和思路,讨论中出现了“提高素质论”、“进取奉献论”、“完善人生论”、“健康快乐论”、“综合论”等各种看法。这些看法既有趋同性又有差异性,趋同性在于这些结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无法完全否定谁;差异性在于这些结论又各有自己的侧重,谁也无法彻底说服谁。一般来说我们对一个事物做出判断,决定判断的正确与否有三大要素,一是充分准确的信息,二是较高的主体理论素质,三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应该说当前我们老年教育的研究者都是老年教育的实践者和体验者,他们用于思考的信息绝大多数是准确的,研究者的素质也是高的,那么问题可能就出在思维方法上,尤其是思维视角的差异。有句名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告诉我们,不同的视角会带来不同的判断。如果从不适合思维对象的视角去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可能就会得出不十分准确的结论。因此笔者认为不如暂时跳开这个论题而就“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的思维视角”来进行研究,可能会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发展。

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对老人教育本质目的的正确视角呢?这主要是因为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是有距离的,本质是抽象的,现象是具体的,有的现象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联系,有的现象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质联系。所以我们认识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必须从正确的视角来把握事物的真正本质。笔者认为这个视角主要就是“辨析特殊性、注重事实判断、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地域文化”。

 

辨析特殊性:

——在把握老年教育特殊性的基础上认识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

 

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它是事物的特殊矛盾构成的。也就是说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老年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内在特殊性,尤其老年教育是一个新事物,它有着更多不为我们认识的特殊性。所以我们讨论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很重要的一个思维视角就是: 要深入研究老年教育的特殊性,从根本上把握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

教育的特殊性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各种类型的教育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们的本质目的也不同。婴幼儿是人生的最初阶段,所以婴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青少年是人生的成长阶段,青少年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这两个阶段的教育目的都是培养社会的后备力量,具体目标就是提高全面素质;青年和中年是人生的工作阶段,所以成人教育属于职业教育,教育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具体目标是提高劳动技能;老人是人生的退休阶段,从自然人的角度来讲,老年人是人生的最后阶段,他无论是生理、心理都处于衰退过程;从经济人的角度来讲,老年人从提供剩余价值的纳税人变为使用剩余价值的享受者。所以老年教育属于休闲教育,它的目的主要就是推动积极健康老龄化。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决定老年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通过充分辨析老年教育的特殊性来准确把握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的思维视角是十分重要的。记得企业文化刚传入中国时,企业精神的研究风靡一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多数企业提出的企业精神都趋于一致,几乎都是“创新、发展、开拓、进取”等等。这种企业精神雷同现象的产生就是因为人们把企业精神研究的视角都放在企业的普遍性上,而忽略了企业的特殊性的研究。结果提出的企业精神反映不了企业的特殊性,反映不了自己企业的本质目的的要求,“企业精神”当然不仅成不了员工的价值观,反而成为了一句没有一点实际意义的口号。我们在研究老年教育的本质目标的过程中也要切忌落入这样的思维陷阱。

当然我们在研究老年教育的特殊性过程中也不可忽略老年教育的普遍性。近二十年来之所以会产生老年教育这一新事物,就是因为知识经济的到来,老人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无论是要适应社会,还是要完善人生,无论是要进取奉献,还是要健康快乐,都离不开一个“学”字。这就使在休闲时期的老人和青少年、其他成年人有了共同的需求,就使老年教育和其他教育有了普遍性、共同性。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从老年教育的特殊性入手,切实把握老年教育和其他教育不同的本质和目的,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老年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普遍性,要切实抓好教育质量,从帮助老人“学”入手才能真正实现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

 

注重事实判断:

——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行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的概念判断

 

在对一个事物进行判断时人们往往习惯两种方法:一是概念判断,二是事实判断。所谓概念判断就是以概念为依据进行概念推理判断。所谓事实判断就是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而得出的判断。客观来讲两种判断方法都是需要的,但哪一种判断在前,或者说哪一种判断是基础,却决定了我们思维的取向。笔者认为对老年教育本质目的思考的正确视角应该是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判断。原因有三: 第一,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老年教育的背景与其他教育的背景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虽然概念是人类经验和体悟的总结,但问题是原有的这方面的概念与老年教育的实际已经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概念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如果在发展了的背景下对变化了的事物仍然以概念判断先入为主无疑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第二,老年教育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事物,它是以创新思维为基础的。如果我们研究老年教育以概念先入为主就会使我们的思维受原有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不仅使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还会束缚我们在老年教育过程中的创新思维。第三、应该承认概念判断可以加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但因为不能保证原有概念仍然反映现在的客观,可见形式逻辑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逻辑上进行分析,必须上升到辨证逻辑的思维层次,对事物用发展的眼光不断进行辨证的分析,才能得出客观的正确结论。

在这里之所以提出这个思维视角是因为在研究老年大学的本质目的的过程中,以概念先入为主进行判断的传统思维习惯确实已经妨碍了我们对老年教育本质目的的认识。这是因为我国是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礼仪之邦,同时又受长期以来“政治为中心”的影响,所以我们长期习惯的判断方式就是概念判断为主,用概念去论曲直辨是非。遇到任何事物先入为主的不是眼前的事实,而是几十年前输入我们脑海的那些概念即“这样是应该的” 、“那样是不应该的”、“这样的境界是高的” 、“那样的境界是低的” 、“这样是好的” 、“那样是不好的”……无数这样的概念影响着、决定着我们的判断。现在我们的周围到处可见的“典型只能这样不能那样”、“文章的意境要越高越好”、“好人不能有缺点”、“坏人不能有优点”、“文章千篇一律”、“报告穿鞋带帽”、“办事浮夸虚张”……都是这种固定的概念先入为主的思维程序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在中国会那么艰难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提出能带来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原因之一。当前概念判断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无形中也引导我们进入了一个“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应越高越好、越广越好、越理想越好”的潜在思维轨道,使我们不知不觉地忽略了眼前的事实和它的可行性。如老年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老年大学的学员越来越年轻化。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生产的科技化发展、劳动力的过剩,五十岁左右下岗的人越来越多。当然我们可喜的看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老年教育的确对老人本身的“提高素质”“完善人生”“健康快乐”都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老人们通过老年教育提高了素质、增强了技艺,但真正能重返劳动力市场的毕竟只是极少数。这说明老人在老年大学获取的精神成果和能力提升,这些成果在没有进入生产领域之前只能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社会劳动力过剩的现状不改变,社会不具备或不需要老人进入生产领域时,这种潜在的生产力就无法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我们要充分肯定老年教育的发展为老人提供了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新生活方式,缓解了老人们退下来的心理矛盾,对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都有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老年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作用方向、作用范围也受制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们不能以概念来判断老年教育的作用,更不能主观臆断和随意提升老年教育的功能。所以对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研究要走出概念先入为主的“围城”,要改变传统的、常规的思维轨迹,要切切实实地尊重事实,要依据客观事实不断刷新旧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不断寻求新概念和新判断,这个新概念和新判断不是意境越高越好,而应该是越贴近实际越好。  

 

抓住主要矛盾:

——从发展的视角来辩证地确定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的时效性

 

是不是确定了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就会永远不变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本质是事物内部相对稳定的规定性,但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因为事物具有多样性,事物的多样性是从物质自身的永恒运动中产生的。在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的研究中得出的“素质论”、“完善论”、“康乐论”、“进取论”、“综合论”等结论,我们之所以觉得都有一定的道理,就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是老年教育多样性的表现,但它们是不是都是老年教育本质目的的正确反映呢?并不是的,因为事物虽然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但各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有不同作用和地位,处于支配地位的是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的是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对事物的本质起决定作用,而次要矛盾对事物本质只能起辅助作用。所以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毛泽东选集》)。

老年教育也是在复杂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首先它取决于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样性的,这就促成了老年教育成为既有老人活动场所功能,又有老人学校功能; 既有文化提升的功能,又有技能培训等等功能的特殊学校。总之,老人需求的多样性和老年教育功能的多样性都是由老年教育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多样性决定的。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就取决于这多样性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当前在一些发达国家退休年龄在不断延长,有的国家的退休年龄已经是男70岁女65岁了,这是由于不断下降的出生率导致了普遍的劳动力短缺,而不断加大的退休成本又带来了财政的危机,于是在那些国家老年教育就呈现从单一提高老年人生存能力向提高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演进,从享受娱乐性教育向养、为、乐诸方面结合型教育演进的发展趋势。同样中国的老龄化虽然也在不断加速,但由于老龄化程度的不同,就目前我们的主要矛盾还不是养老金不足以养老的问题,而仍然是劳动力过剩,年轻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所以在我国退休年龄还是男60岁女55岁,而且大多数人还没有到这个年龄就已经下岗休息了。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决定当前的老年教育目的不是提高老人的工作技能,不是再就业和再奉献,而是帮助老人顺利转换角色,适应社会,颐养天年。当然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也是辩证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说在一定情况下老年教育所处的矛盾环境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许是会改变的。假设再过10年、20年我们国家的老龄化情况会怎样?仔细分析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五六十年代是我国生育的高峰期,而且这个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现在大多数都只有一个子女,这就可以预计再过10年、2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纳税劳动者对退休受益人的“供养”比例会骤然变小,再加上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和劳动者就业前的学习期延长,将减缓劳动力增长的速度,老年人健康指数的增加和寿命的延长,也会导致退休成本提高,这一切都可能带来养老基金的危机,一旦这个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时,老人可能就再次成为能带来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源,老年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就要发生变化,就可能要以激发老人的进取心,提升老人的劳动技能,帮助老人再就业再贡献为主要目的。由此可见老年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有时效性的。我们研究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不仅要分析老人群体的微观方面的主要矛盾,同时还要对老人的宏观环境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否则我们就会犯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

 

把握地域文化

——创办有地域特色的老年大学是老年教育本质目的的要求 

 

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带来各国老年教育的办学特色。如前面所说各国的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老龄化程度的不同,也会引起社会对老年教育的不同需求。当前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正处于什么阶段?社会对老年教育的主导需求是帮助老人健康快乐的生存?还是帮助老人自立和互助?还是帮助老人再就业再奉献?我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国情,把东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才能办出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在国家之间来讲,民族的才是实用的、永存的。在国内来说,由于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又由于旧中国封建割据的时间比较长,再加上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所以中国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异、文化差异、民俗差异、思维差异都比较大,这些差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体魄和性格,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追求,这就决定了不同地域老人的需求的差异,也就决定了不同地域老年教育的本质目标差异。如由于北方自然环境和历史上重农贱商的经济影响,北方人粗犷豪放、俭约纯朴、贬抑个性、注重文化修养、注重仪表、注重环境、注重社会的进取……而南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上诸业并重的经济状况,则使南方人温柔和婉、务实求效、能干机灵、注重自我、注重食住、注重创新、注重自然的进取……这就可能使南北两地的老人对老年教育的需求在内容选择上各有侧重,在教学方法上各有喜好。可见老年教育要把地域文化作为推动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宝贵资源,要不断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办出有自己特色的老年大学。要充分运用地域文化的力量来铸造老年教育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出于这样的原因,一方面我们在开办老年大学时要以当地老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老年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都不要强求统一,要有自己的特色; 另一方面我们在研究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时也要防止“大一统”的倾向: 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大而全小而全,不要把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现在我们在研究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时往往得出的概念比较抽象,这是因为越抽象的概念外延就越大,内涵就越深。这就是不论主次矛盾,不辨主次需求,不分地域特色的“求全”思维的结果。抽象的概念的基本特征只能反映老年教育具有的抽象普遍性,势必不能反映出一个具体学校的特色,而唯有通过实践,将具体经验经过理性思维,再上升到具体思维而获得的具体的概念,才能既真实地体现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又确切反映了具体的老年大学的特色。只有这样的理念才是有力量、有生命力的。

老年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是老年教育的底蕴。因此老年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因素,这也决定了我们研究老年教育本质目的的思维的复杂性,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到主观,又从主观到客观; 从老人个体到社会实践,又从社会实践到老人个体; 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又从普遍性到特殊性; 从主要矛盾到次要矛盾,又从次要矛盾到主要矛盾……我们只有把握好我们的思维视角,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变线性分析思维为系统综合思维,我们才能越来越深刻认识老年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老年教育才能以充分准备的姿态来迎接“银发浪潮”的更大冲击。

(作者系广东老干部大学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