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广东省老干部大学(广东省省属离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
你现在的位置:教学园地>>教育研究>>理论聚焦

理论聚焦

刘道湘《“健康快乐”与老年教育目标》
发布时间:2019/03/09点击率:

刘道湘

我校副校长兼教务长钟铨同志撰写的《健康快乐——老年教育的核心理念》一文在《老年教育·老年大学版》2008年第9期刊登并加“编者按”后,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主办的《学术通讯》等内部刊物,都相继摘要或全文刊登了这篇文章,并加了“编者按”。“编者按”都提出对“‘健康快乐’能否作为老年教育的目标”开展讨论。笔者本着对老年教育科研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揣浅陋,拟就“健康快乐”作为老年教育的目标发表拙见,以就教于学界前辈、专家、学者和同仁。

一、把“健康快乐”作为老年教育的目标有着历史的积淀和文化渊源

“健康快乐”教育理念可以说源远流长,古今中外许多先贤、哲人和教育家都曾经提出过类似的论点。中国古代哲学之父老子十分注意教导人们重生、贵生。他在《道德经》里说:“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人们竭力使心灵虚极达到极点,确实坚守清静达到顶点。这是老子从透视人生、审察万物的制高点出发,教给人们怎样可以活在世上一身无殆,健康快乐,不招来凶祸灾难而品尝虚静的生存智慧。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开篇中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说”通“悦”,意思是说,只要不断地学习,唤醒潜能,就会获得快乐。孔子在《论语》中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求知者不如爱好者,爱好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快乐的心态让人充满智慧,直接走向成功。老子和孔子的这些论述,是世界上最早的“健康快乐”教育理念。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陶行知文集》,第143页)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说:“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 (《蔡元培教育文选》,第26页)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关于快乐教育,它的本质,目的就是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在国外,许多教育家对“健康快乐”教育理念也有精辟论述。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约翰·洛克《教育漫话》,第24、25页)他又说:“把身体上与精神上的训练互相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诀之一。”(《教育漫话》,第197页)现代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写道:“消化良好,脉搏有力,情绪高涨,是任何身外利益无法胜过的幸福因素。”同时,在他的过去一百年里被欧美国家的父母、教师称为教育圣经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写道:“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伟大的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到教学对于教育者来说应该“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忧,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能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快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明确指出:“教育的基础任务是坚持不懈地发展孩子对学习的真正满足感,以使由此产生和确立热切希望学习的情感状态。”

从以上可以看出,“健康快乐”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和教育家们所认同并十分提倡的一种教育,他们把“健康快乐”视为“教育的出发点”、“教育上的最大秘诀之一”、“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基础任务”等等。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既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又具有普通教育教学的一般性。因此,把“健康快乐”作为老年教育的目标是有其历史积淀和文化渊源的。

二、把“健康快乐”作为老年教育目标反映了教育哲学“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的精神实质

教育把人的生命存在、生命生长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把现实的人生,把人的吃、喝、住、行和创造性的物质实践活动当作生命哲学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考察首先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是自然的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5、167页)他们反对把人抽象化,把人等同于具有绝对理念或自我意识的精神实体,强调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有学者指出,人的生命存在是由三重生命构成的,“在静态上看本体生命的存在,人实际上有三重生命,一是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二是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特性的精神生命;三是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而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作为一个“中介”,将肉体的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紧密地联接在一起。(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第199页)人作为人的存在是贯穿人一生的,老年教育应引导和帮助老年人思考人的“存在问题”。所谓存在问题,石中英在《教育哲学导论》中指出:“‘存在问题’区别于‘生存问题’,后者一般只涉及到具体的存在方式,而前者则关系到存在本身的意义、价值和根据。从逻辑上说,存在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生存问题是人生的枝节问题,是建立在根本问题的解决或假定解决的基础上的。”所以,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无论什么时候,人们对存在问题的触及和思考,都会更加有益于生存问题的认识解决。因此,教育应该不断地引导和帮助人们思考存在问题,而不仅仅是教授给他们一些生存的知识和技能。”

人类存在的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寿命与健康。对离退休后的老年人来说,人作为人存在的特点决定的人一生之中所必须面对的死亡问题也突显了出来。“健康快乐”教育针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逐渐衰退的特点,一方面能引导帮助人们思考自然生命的存在,遵循自然生命发展的规律,尊重老年群体的身心特点,把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作为老年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健康快乐”教育能引导和帮助人们思考精神生活的存在,特别关注了个体精神生命中的心理情绪或情感的存在。而快乐就是这种心理情绪或情感的表现。因为“我们确信一个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遵循,乃至于形成人格,虽然需要以一定的认知为条件,但根本上是一个人的情感变化、发展和增长的过程,”因此,“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学》,第6页)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把健康快乐”作为老年教育的目标反映了“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这一教育哲学的精神实质。

三、把“健康快乐”作为老年教育的目标体现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古今中外教育学研究中最根本的课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兴起了对教育本质理解的反思与研究热潮。有学者把教育本质研究的入视和理解归纳为三个:第一个是从教育的社会功能或教育的“为他”结果方面来认知教育本质,由此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知识的传承来为社会育人育才。这可理解为教育是为社会育人的活动,是反映我们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历史责任的;第二个是从教育的人学性质或教育的“为人”方面认知教育本质,由此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发展。这可理解为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素质而开展的活动,是反映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共有的社会功能的;第三个是从教育的生命意义方面来把握教育的本质,这种教育本质观,不但是从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统一性方面来看教育,更重要的是使解答“触底”,把教育看作是人的生命方式。这可理解为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增强人的生命体验而进行的活动,是最深层的理解。(罗炳全、陆剑杰主编《老年教育学学理探索》,第68、70页)

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把人当作目的,绝不只当作手段。”关于从教育的生命意义来探讨教育的本质问题,冯建军在《生命与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的本源是什么?教育为什么而发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视为一种社会现象,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和要求,作为教育发生的原点,不知不觉偏离了教育的本真。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社会的教育。教育固然对社会发生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培养人参与社会实践而实现。所以,人是教育的根源,教育是关乎人的教育。对人的认识,成为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前提。”他还指出:“教育即生命,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认识。这种教育是区别于以往的‘社会的教育’、‘物的教育’、‘工具的教育’、甚至抽象的‘人的教育’,而是一种生命的教育。”(冯建军《生命与教育》,第2、169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指导一切工作的纲领,当然也是指导老年教育的纲领。把“以人为本”作为老年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意义在于既把老年人提到主体的、本位的位置上,又把老年人摆在目的的位置上,也就是主张以老年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正如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文范在《论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之路》的报告中所说,“当代的教育学指出:传统教育观把生命当作手段,当代教育则应把生命当作目的。”

从上述的意义上说,老年教育是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的教育。因为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学员都是离退休人员,他们摆脱了市场、官场的束缚,解除了世俗生活中难免的“名缰利索”的羁绊,获得了一种在职时没有的人性自由,没有就业和竞争的压力。他们一般都有离退休金和医疗保险,解脱了对“物役”的依赖。他们上老年大学,从个体来说,可能有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和要求,但对大多数而言,对老年群体而言,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人生的自然规律,决定了他们上老年大学是为了求健康、求快乐,在求得健康快乐的基础和前提下满足其它的需要。生命诚可贵,健康价更高。因此,把“健康快乐”作为老年教育的目标,不仅体现了“以老年人为本”的要求,还体现了教育的生命本质,更体现了老年教育的特殊本质。

四、把“健康快乐”作为老年教育的目标表达了当代老年人的愿望

21世纪是全球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化的时代,也是人类更加关注健康的时代。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就是说,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四维组合的健康理念,这是一种完美结合状态,是一个整体的积极向上的健康观。只有当人体在这几方面同时健全,才称得上健康。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2000年加拿大籍华人、医学博士谢华真教授提出了“健商”这个新概念。他认为健商是建立在全新理念和健康知识基础之上的、综合的健康概念。而健商不是先天决定的,教育、知识和毅力都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健康商数。健商,从宏观上来说,是指一个人已具备和应具备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1990年9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发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和号召。“健康老龄化”的首要目标是指老年人个体、老年群体、老年家庭和老年社会都是健康的。2002年4月,在西班牙召开的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观点,其框架包括“健康、参与、保障”三项重要内容,目的是提高健康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倡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老年生活观。国际社会在关注人类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外,对人们的心情快乐也很重视。在联合国的《消遣宪章》中指出:“消遣时间是指个人完成工作和满足生活需要后,完全由他本人支配的一段时间,他为补偿当代生活方式中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它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欣赏科学和大自然,为丰富生活提供可能,还为人们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条件(意志、知识、责任感和创造能力的自然发展)。建立于闲暇时间基础上的行为情趣,或者是休息、娱乐,或者是学习交往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个愉悦的心理体验与满足”。可见,关注人的健康、人的快乐,已成为当今人类的时尚潮流。

中国党和政府对老龄问题十分关注,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强调:“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老年人口健康水平是全民族健康状况的最终和最集中的体现,也是最客观的检验尺度。1996年,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把“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乐,服务社会”作为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把“教、学、乐、为”四个字作为教学方针。在党和政府的老龄工作政策和老年教育的办学宗旨以及教学方针的指导下,求健康、求快乐,已成为老年人的首选追求。因此,把“健康快乐”作为老年教育的目标,反映了时代的特点,贯彻了党和国家关于老龄工作的政策,遵循了老年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教学方针,表达了广大老年人追求健康快乐的愿望。

五、把“健康快乐”作为老年教育的目标有着一定的实践基础

离退休的老年人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愉快,这是晚年生活幸福的基础,也是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希望。广东老干部大学建校20年来,顺应了老年人这种需要,坚持用“健康快乐”的办学理念进行教育教学,不仅在保健系的各学科教学中,把现代医学和祖国传统医学相结合、医疗知识和养生知识相结合、生理保健和心理保健相结合、药疗和食疗相结合、常规治疗和急救护理相结合等方面知识直接为老年学员的健康快乐服务外,还把“健康快乐”理念贯穿到文学书法、美术、舞蹈、声乐、电脑、摄影和其它艺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去,在这些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不片面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谨性,而主张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课程更生动,更丰富多彩,以激发学员的生命潜力,生命活力,生命创造力。把教学融于生活,把生活融于教学,让学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享受生命。由于坚持了“健康快乐”的办学理念,20年来,近3万名在广东老干部大学学习过的学员,度过了愉快的学习时光,使他们对健康快乐的幸福晚年生活充满了信心。为了把全校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办学理念,广东老干部大学于2008年初在教职员工中开展了“健康快乐”办学理念的征文活动,仅3个月,收到文稿77篇。这些文章从“健康快乐”理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体会、在班级管理中的试验与体现、在课程学习中的体验与收获等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学校举办了办学理念研讨会,会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健康快乐”办学理念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讨论,全校师生员工对“健康快乐”办学理念基本上形成了共识,认为这个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符合最广大老年人的普遍愿望和需求。学校把征文和讨论会的成果编辑为《健康快乐的老年教育文集》。由此可见,把“健康快乐”作为老年教育的目标是有一定的实践基础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把“健康快乐”作为老年教育目标,有着深厚历史沉淀和文化渊源,反映了教育哲学关于“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的实质,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特别是老年教育的特殊本质,表达了广大老年人的愿望,并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这个教育目标就是遵循老年教育的办学宗旨,通过“教、学、乐、为”的教学活动,促进老年学员的自身发展,使其成为有较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生理心理健康,精神生活愉快的“健康快乐”老年人。这个老年教育目标是在老年教育目的的总要求下,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来的。故此,把“健康快乐”作为老年教育的目标,仅是一家之言、一校之言。其理论论证和逻辑演绎有待进一步探讨。其具体实施需要进一步实践。我们将把这个问题作为“校本研究”课题继续进行探索。教育与人的研究,是教育学的永久话题,教育目标的确定也是一个难题。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同仁参与这一研究,为我国老年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系原广州铁路局党校、职工大学副教授、广东老干部大学研究员)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2、《论语》,山东友谊书社,1990。

3、陶行知:《我们的信条》,《陶行知文集》。

4、蔡元培:《在南开学校欢迎会演说词》,《蔡元培教育文选》。

5、(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6、(英) 斯宾塞:《教育论》。

7、(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9、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云南人民出版社。

10、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1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教育出版社,2005。

13、《中老年人保健科学实用指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14、罗炳权、陆剑杰:《老年教育学学理探索》,南京出版社,2008。

15、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举办《学术通讯》2008第4期

16、广东老干部大学编辑的《健康快乐的老年教育》,2008。